戴震的\"以理殺人\"說
摘要: 戴震晚年在其著作《孟子字義疏證》中提出“以理殺人”的觀點 在清代學術思想史上,戴震以考據(jù)學的輝煌成就而震炫世人之耳目,被稱為“乾隆學者第一人
戴震晚年在其著作《孟子字義疏證》中提出“以理殺人”的觀點
在清代學術思想史上,戴震以考據(jù)學的輝煌成就而震炫世人之耳目,被稱為“乾隆學者第一人”(章學誠語);但同時他在晚年著作《孟子字義疏證》中猛烈批判宋明理學“以理殺人”,從而引發(fā)了后世的諸多爭議。
戴震為何提出“以理殺人”說
自明代中后期以來,由于程朱理學的腐朽僵化,整個社會層面反對理學﹑呼吁人性解放的思想潮流已漸蔚然成風。進入清代,學者厭棄理學的空疏無用,不能解決社會實際問題,紛紛投入各種“經世實學”的研究之中。可以說,理學在清代已成為“已陳之芻狗”。但詭異的是,清代統(tǒng)治者為壓制異己﹑禁錮思想起見,繼續(xù)大肆推崇程朱理學,將其樹立為官方的正統(tǒng)學術??滴鯐r以“賣友”而著稱于世的“理學名臣”李光地,奉承清朝的統(tǒng)治是“治統(tǒng)與道統(tǒng)合一”。此后,清代諸帝如雍正﹑乾隆等便儼然以“君師合一”的“圣君”自居,在“天理”的名義下行其苛酷之治術。理學在清代已不成學術,而淪為帝王駕馭臣民的統(tǒng)治術,在這樣的情勢下,戴震以考證字義的形式痛詆理學,直斥“今之儒者”“以理殺人”,無疑有著極強的現(xiàn)實意義。
戴震認為,先秦儒學之“理”不同于宋明理學之“理”。在先秦儒學中,“理”是事物之條理和秩序,“理”和情感﹑欲望融合為一體,在一定意義上,情感和欲望的合理滿足就是“理”的表現(xiàn),這也就是古代圣賢能“體民之情,遂民之欲”的主要原因。宋明理學的“理”則是抽象的先驗原則,與現(xiàn)實世界漠不相關,更與人的情感﹑欲望直接對立。宋儒將這種“理”百般比附,號稱是直接孔孟心傳,但實際上只是道家莊學“真宰”和佛學“真空”概念的變形和化身。宋儒之“理”既不與實際事物相關,也就沒有一定的尺度和標準可以遵循,充其量只是出于個人胸臆之私的“意見”而已。在一個“意見”充斥的世界里,人人宣稱自己掌握了“天理”,貴以責賤,尊以責卑,長以責幼,而賤者﹑卑者﹑幼者則含冤莫名,毫無申訴的余地。宋儒之“理”名為道德原則,其實“嚴于商(鞅)﹑韓(非)之法”,宋學“以理殺人”也就是題中之義了。
如何正確認識戴震的“以理殺人”說
戴震對宋明理學的批判鞭辟入里,影響深遠。至今還有人根據(jù)戴震的“以理殺人”說,認定理學是中世紀思想的殘余,應該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。但是,這一看法不利于認識戴震思想的全貌。
戴震批評宋儒,并不說明戴震的思想與宋學毫無關聯(lián)。與戴震同時代的浙東學派史學家章學誠就指出,戴震之學是“朱氏(朱熹)數(shù)傳而后起者”。后起者卻要批評先行者,這其中的道理,除了章學誠所說的“心術”(漢宋學的門戶之見)之外,恐怕主要還是憤慨于明清時期的官學化理學對人民的壓制作用。在戴震的著作中,盡管處處明斥程朱,但實際的批判鋒芒是指向明清“后儒”,引而不發(fā)的批判對象則是以“天理”化身自居的明清帝王,“程朱”只是一個象征性的文化符號和虛擬的箭靶。
怎樣評價戴震思想及其學術地位
在清代人眼里,戴震首先是乾嘉時期杰出的考據(jù)學大師。他一生勤學,著述不倦,晚年入“四庫館”校書,據(jù)說《四庫全書》中的“經部”之書皆經他手定。清代考據(jù)學雖由顧炎武等人發(fā)軔,但到了戴震這里才形成完整的理論和清晰的治學方向。戴震指出,治學必須由訓詁﹑音韻等“小學”入手,先通字義而后了解義理,象宋明理學家那樣單純注重精神修養(yǎng)是無助于理解儒家之“道”的。清代經學家基本上接受了戴震的理論,他的弟子段玉裁﹑王引之等人都是杰出的文字學家,對清代學術有重大貢獻。直到民國時的胡適提出“以科學方法整理國故”,其中還可以依稀看出戴震考據(jù)學方法論的影響。
戴震雖以考據(jù)學大師著稱于世,但他本人更為看重的是自己的“義理之學”。在乾嘉樸學重考據(jù)而輕思想的時代氛圍中,他的“義理之學”并不受重視。當時的學者普遍沉迷于繁瑣考證的風氣之中,對哲學思辨不感興趣,認為戴震指斥宋儒﹑談論義理只是標新立異,存心與宋學作對,是學術精神不夠純粹的表現(xiàn)。但是到了清末民初時期,隨著時代風氣的轉變,戴震的哲學思想忽然一躍成為近代中國人文主義思想的先驅,好評如潮。這其中如梁啟超贊頌戴震的《孟子字義疏證》是以“情感哲學”取代“理性哲學”,“就此點論之,乃與歐洲文藝復興時代之思潮之本質絕相類。”章太炎則推許顏元與戴震為“叔世之大儒”。在近代以來的文化巨子中,魯迅對中國舊文化黑幕的批判深度與高度至今無人企及,他以小說﹑散文的形式揭露“吃人的舊禮教”,其思想脈絡也明顯與戴震的“以理殺人”說一脈相承。(見許蘇民著《戴震與中國文化》)
戴震重視理性,倡導實事求是的求知方法,是儒家傳統(tǒng)中“智識主義”(余英時語)的代表人物,同時也是中國文化現(xiàn)代化的先驅,他同時代人稱頌他“孟子之功不在禹下”,梁啟超則稱他“欲為中國文化轉一新方向”。這應該是對戴震思想最恰當?shù)脑u價。
(作者:周建剛 單位: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)
責任編輯:lk
(原標題:國學網)
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:
版權聲明:
1.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駐馬店網”的所有作品,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,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駐馬店網”。任何組織、平臺和個人,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,否則,一經發(fā)現(xiàn),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。
駐馬店日報報業(yè)集團法律顧問單位:上海市匯業(yè)(武漢)律師事務所
首席法律顧問:馮程斌律師
2.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網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他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如其他個人、媒體、網站、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,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“稿件來源”,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,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3.如果您發(fā)現(xiàn)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,請與我們取得聯(lián)系,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