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_亚洲夜夜欢a∨一区二区三_国产末成年video出水_亚洲制服丝袜AV永久更新

不信謠不傳謠 講文明樹新風 網絡安全
首頁 新聞 河南

老把式用上高科技

2024-01-30 13:46 來源: 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:付琳
發(fā)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訂閱《駐馬店手機報》,每天1毛錢,無GPRS流量費。

□ 經濟日報記者 夏先清 楊子佩

“原來都是靠天吃飯,現(xiàn)在俺手機上有‘遙控’,種地心里更有數了。”1月23日,河南省鄲城縣城郊鄉(xiāng)谷集行政村楊小寨村62歲的楊東賢站在地頭,打開手機上的“智慧農業(yè)”APP,實時監(jiān)測各個田塊墑情和小麥生長情況。

楊東賢自幼跟著爺爺、父親割麥、打場、曬糧,逐漸成為一名會種地的老把式。現(xiàn)在,他流轉了1000多畝土地,一個人就能輕松管理。這全靠農田里有了高科技,通過智慧農業(yè)管控,讓他這個老把式變成了新農人。

說話間,老楊按照“智慧農業(yè)”APP上的定位來到了麥田間,彎下腰撥開麥苗上的積雪,用手指插進土里察看墑情,又隨手拔一束麥苗向記者展示,“你看這一粒麥籽已經分出4個蘗了,多虧了咱這高科技。”

作為河南周口國家農高區(qū)所在地,鄲城縣163.7萬畝耕地中,建成152.7萬畝高標準農田,其中包括3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(qū)。鄲城委托中國科學院主導設計,利用衛(wèi)星監(jiān)測、現(xiàn)場監(jiān)控、智能農機操作,實現(xiàn)了“耕種管收”全流程數字控制,有力保障了糧食安全。通過數字農田建設,耕作成本減少5%至15%,生產效率提高10%至20%,機械化水平提升15%至20%,畝均糧食產量提升230斤,畝均增收310元,“靠天田”變成了“高產田”,有力推動了傳統(tǒng)農業(yè)向現(xiàn)代農業(yè)轉型。

“寸麥不怕水,尺麥怕寸水。濕不死干死,凍不死抽死。”老楊一邊熟練地念著諺語,一邊讓記者查看他手機上的智能提示記錄。“2023年12月1日,小麥墑情:旱。12月2日、3日,自助澆水全覆蓋。多虧了自動化設備第一時間提醒俺澆水。”原來,在豫東一帶,冬小麥越冬之前,至少要澆灌一次越冬水,保證土壤含有足夠的水分。

“三、二、一,起飛!”來到地頭,楊東賢操作一臺無人機加速轉動旋翼,在麥田上方向前飛行,均勻播撒著越冬肥料。“這幾年我學會了無人機操作技術,耕地、打藥、施肥,全都靠它。”

谷集行政村機井管護員邢守中介紹,原來每人每天只能澆5畝地,現(xiàn)在機器1天能澆400多畝,省工省時又省水。

“有了高標準農田,種糧大戶對農業(yè)技術的需求更迫切了。全縣流轉500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有10多戶。每次培訓,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。”鄲城縣高級農藝師袁文先作為高標準農田的技術指導,每月都要開展幾次實地培訓,為農戶講解防病蟲害、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。隨著糧食種植水平不斷提升,科技種田受到越來越多農民認可。

“不看天氣看科技,新型農民更神氣。”渠相通、路相連、旱能澆、澇能排……先進的農業(yè)機械減輕了農戶的勞動強度,土壤質量的改善和科學施肥技術的應用,也使農作物的抗病能力和產量顯著提升。鄲城縣連年糧食產量突破24億斤,成為了全國知名的產糧大縣。

 

責任編輯:付琳

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:


  • 點贊

  • 高興

  • 羨慕

  • 憤怒

  • 震驚

  • 難過

  • 流淚

  • 無奈

  • 槍稿

  • 標題黨

版權聲明:

1.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駐馬店網”的所有作品,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,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駐馬店網”。任何組織、平臺和個人,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,否則,一經發(fā)現(xiàn),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。

駐馬店日報報業(yè)集團法律顧問單位:上海市匯業(yè)(武漢)律師事務所

首席法律顧問:馮程斌律師

2.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網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他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如其他個人、媒體、網站、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,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“稿件來源”,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,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
3.如果您發(fā)現(xiàn)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,請與我們取得聯(lián)系,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。

返回首頁
相關新聞
返回頂部